首页

日本女王调男奴菊花

时间:2025-05-27 16:28:06 作者:人民网评:以科技之光,照亮强国之路 浏览量:37278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5月24日至31日是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年活动以“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连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科技活动,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参观研学、专家讲座等方式,点燃公众对科学的热情。科技活动周,打破了科技与大众之间的隔阂,让科技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科技周是一个触摸未来的珍贵窗口。江西九江,机器警察和巡逻机器警犬亮相科技活动周现场,引得众多市民围观;北京“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18项人工智能技术成果惊艳亮相;大连科普讲解大赛上,选手们围绕“人工智能”“自然科学现象”“医学原理”等前沿热点领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西藏那曲,科普大篷车开进海拔4500米的色尼区中小学校,从基础物理原理演示装置,到展现前沿科技成果的模型,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科学,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与探索欲。这些活动走进社区、校园、乡村,让抽象的科技变得触手可及,既提升了公众科学素养,也为创新发展凝聚起深厚的群众力量。

  科技创新并非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的单打独斗,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宏大实践。科技活动周的各项活动,正是激发全民创新热情的关键。当孩子们在科普活动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当普通民众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到科技的乐趣,创新的种子便会扎根心田。这种全民参与的创新氛围,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则是向科技工作者致敬的重要时刻。“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九章”量子计算机……科技工作者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科技报国的动人篇章。从精密仪器的研发,到民生科技的普及,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每一项成果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企业要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教育部门要加强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培养更多后备力量。

  许多影响创新发展的力量,来自于深层次的文化和观念。建设科技强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追赶超越,更是文明文化的发展革新。当全社会齐心协力,科技之光必将更加耀眼,照亮我们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人民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走进中国乡村)“Z世代”赣南山村种音乐脐橙 解锁田间新农事

与会外方代表认真听取中联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介绍并互动交流,表示此次全会向世界发出了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为外资企业扩大对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甘肃金昌以诗会友 “中国镍都”成就“诗与远方”

世界知名建筑师摩西·萨夫迪:优秀的建筑会“说话”

沈丁立说,中国大学有300多个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学院或系、几十个美国研究中心,复旦美研中心是第一个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高校机构,也是教育部唯一认定的在美国研究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始人谢希德在早期奠定了其地位,倪世雄拥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又长于学术交往,协助谢希德做了很多外事工作。得益于这样的条件,沈丁立和其他年轻同事有了更多更早的接触世界级学者的机会。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汤向前被“双开”

1974年,二十多岁的许振超来到码头工作。“当时我们国家的码头已经开始机械化了,但是仅限于局部,基本上还是靠人拉肩扛。”许振超向记者回忆道,“当时码头本身吞吐能力有限,青岛港外面压着船,胶州湾都停满了。”

报告:中国文体康旅装备产业增长总体平稳 康养装备“新增长点”频出

三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结合文化和旅游工作实际,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推介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国家文化地标。依托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炼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好用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